【摘 要】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今天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在继承传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同时,更应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让杂技艺术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愿望。
【关键词】传统;传承;进取;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255-01
杂技艺术是艺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是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历史的表演性节目。
杂技,包括了柔术(软功)车技、顶技、走钢丝、舞狮子、变魔术等传统节目,现代杂技演员锐意创新,用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杂技表演,如高空飞人、肩上芭蕾、绸吊等等。
我国杂技艺术今日的繁荣景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了几代杂技艺人的艰苦努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杂技演员挑战极限、战胜自我,推出新节目,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寻找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众所周知,杂技的根本特征和魅力在于“技”。技艺高难、技巧高超、技压群芳才能吸引广大观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杂技节目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杂技演员在挖掘优秀传统节目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杂技艺术的生命力,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灵魂,创新也是艰苦的超越。审美疲劳推动杂技艺术的创新,杂技舞台上经常能看到的软功表演(叨花、钻桶)、顶技(顶碗、顶缸等)都是传统节目,观众难免有审美疲劳。如像“肩上的芭蕾”这种力量组合的形式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绸吊也吸取了传统文化,借鉴了敦煌乐舞,和现代技术手段“吊威亚”完美结合。
杂技艺术历经千年而久演不衰的原因就是坚持创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综上所述,杂技艺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
中国杂技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期,中国的杂技就有了萌芽状态。原始人类在劳作中形成的狩猎等技能和超常体能,在休息娱乐时,所表现出的自娱自乐的技艺表演就是人类最早的杂技。
杂技在汉代就有史书记载,被称为“百戏”,后在隋唐时被称为“散乐”,到了宋朝以后才为区别于歌舞、杂剧改为杂技,这在后来发掘的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杂技表演,进入明清以后杂技更是发展空前,戏曲的武戏都吸收了杂技的一些技巧,如翻跟头、耍兵器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杂技艺术焕然一新。从旧社会艺人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而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到党和政府关心扶植杂技艺术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还亲自过问组建中国杂技艺术团的有关事宜。1950年,文化部聘请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人组成筹备国家杂技团领导小组,这其中有战功卓著的将军,有资深的戏剧家、编导和文化艺术界的领导人,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对此事的重视,杂技艺术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给予肯定和鼓励,杂技团还出访前苏联和欧洲各国。全国各省、市先后成立了许多专业剧团,编排了一些新节目,增添了灯光、音效、乐队、主持人……很多杂技艺术团多次出国访问,交流演出,参加国际杂技竞赛,屡获国际大奖,我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强国,我国的杂技在世界杂技艺术的舞台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杂技从古至今,有着优良的继承传统与兄弟艺术形式。中国杂技还有着严密的师承关系,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杂技演员尊师重艺,对前辈保留下来的技艺都不遗余力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2007年6月,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奖,所以说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期的杂技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创新,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杂技节目的同时,从事杂技表演的专业人士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对节目编排、创意、配乐、灯光、舞美、服装的投入也随之加大力度,可以说一个节目的本身在创新,为之服务的服、化、道、景、光、效也在创新,将歌舞剧、音乐剧的元素大胆与传统杂技节目融合,给新时代的杂技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编导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去排演新节目,这是一个分析、理解、摸索和实践的艰苦过程。在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杂技表演中,仅有高难技巧而缺少新意的作品就失去了观赏性。有创意的全新杂技节目才是现如今观众所期盼的,我们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完善、不断求新,才能使我国的杂技艺术在世界杂技艺术舞台上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绽放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